2021年10月17日,江汉大学迎来合并组建20周年,这是栉风沐雨的20年,也是梦想激荡的20年。
作为一所由湖北省、武汉市共建,以武汉市为主的综合性高校,江汉大学担当社会责任,以创新驱动全方位助力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培养毕业生11.7万人,将栋梁之材源源不断输送至祖国的四面八方、各行各业。
科研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汉大学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组建了湖北(武汉)爆炸与爆破技术研究院、系统生物学研究院、环境与健康研究院、交叉研究院等一批科研平台,发挥科技引领和服务社会作用。
今年9月,科技部正式批复依托江汉大学建设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江汉大学入选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这是武汉市属高校首次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以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引领下建立的湖北(武汉)爆炸与爆破技术研究院,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首家专门进行建(构)筑物拆除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该研究院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城市更新、矿产资源开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种材料制造加工等领域,合作开展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已完成了湖北鄂州民用机场、湖南湘西民用机场、华中科学生态城等一大批高难度爆破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由江汉大学牵头的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致力于柔性显示的关键核心材料——柔性显示PI基板的科技攻关,获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个项目支持,通过与武汉天马微电子、华烁科技协同攻关,解决了柔性基板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申请及获得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澳大利亚专利2项。核心专利技术转让给湖北鼎龙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2020年投资3亿多元建成了1000吨的聚酰亚胺浆料工业化生产线,目前该产品已经在天马、华星光电等主流显示面板企业形成批量应用,对于我国柔性显示供应链安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系统生物学研究院聚焦重大、复杂的生物学理论研究与应用,形成了一支年轻、创造力强的科研团队。该团队原创了生物DNA鉴定技术——MNP标记技术,填补了国内实用精准高效DNA指纹鉴定技术空白,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制定了植物品种鉴定、转基因鉴定等国家标准,建立国家授权品种标准DNA指纹数据库,为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MNP技术列入了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制定的《全省现代种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成为了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重点推进项目,助力“武汉·中国种都”建设,为武汉打造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提供技术支撑。
环境与健康研究院面向环境科学前沿,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成功获批“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环境与健康危害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成江汉大学环境检测中心,获得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积极参与武汉市大气污染防治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为武汉大气污染防治作出积极贡献。与世界500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创建“环境与健康联合实验室”,成立“江汉大学——鼎泰精锐联合实验室”,为武汉市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共建武汉红十字会医用人体组织研究利用中心(简称“人体组织库”),该中心由江汉大学与武汉市红十字协会于2014年共建,常年接收武汉市及周边地市捐献的遗体,受益皮肤、角膜、骨病和脑病患者,并服务教学、科研、临床医学和高科技生物产业发展。
将论文写在荆楚大地
近年来,江汉大学谢先启院士、贾永胜教授、刘继延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在湖北武汉成功落地转化,他们将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为武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谢先启院士团队发明的《用于深坑工程支撑梁拆除爆破飞石防护装置以及方法》,着力于解决复杂环境下基坑支撑梁安全爆破拆除问题,广泛应用于武汉市光谷基坑支撑梁、新世界基坑支撑梁、CBD宗地14地块支撑梁等爆破拆除工程,提高了爆破施工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创造经济价值近2000万元。
贾永胜教授团队发明的《一种水压爆破拆除及其拆除装置》,主要应用于箱式梁桥与砖混结构楼房爆破拆除工程,已成功应用于郑店高架桥、大兴路两栋楼房、汉口滨江国际19栋楼房等爆破拆除工程,有效控制了爆破粉尘效应,取得显著的环保效益与社会效益。
刘继延教授团队研发的柔性显示基板材料项目,在武汉柔显科技股份公司实现产业化,已建成了年产300吨柔性OLED基板用黄色聚酰亚胺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实现PI浆料产业化的企业。
余国贤教授为带头人的研发团队自行投资创立、学校参股的武汉国力通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已经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
范和平研究员团队研发的挠性高密度覆铜板项目,科研成果在华烁公司实现产业化,五年来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的良好业绩。
尤庆亮博士团队研发的环保型无苯动车腻子向中车集团转化,成功实现涂装与试运行。江汉大学研制的环保型无苯动车腻子将随着高铁、动车、地铁飞驰在国内外。
许庆安博士团队研发的口腔防龋疫苗项目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防龋齿疫苗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李敏工程师团队研发的厚板窄间隙焊机在行业中得到有效应用,为某重工企业制造动态压力釜、卧式压力釜等数十台高端设备,提高产值2000余万元。
陈禅友教授团队研发的“江大紫”系列蔬果新品种已经在武汉市文鼎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现转化,成为农业部重点推广品种,推广应用到全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新增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助力武汉招商引“智”
为积极响应武汉“一留一回 两个百万”战略工程,2018年1月21日,首批“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江汉大学专场活动在武汉举行。江汉大学300余名校友重返母校,畅叙昔日岁月,共谋未来发展,现场签约652.43亿元,项目涉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疗、文化等多个产业领域。
江汉大学还积极落实武汉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坚持与城市同向同行,投身“复兴大武汉”战略。2018年12月6日,由武汉市委、市政府主办,江汉大学承办的武汉市第八批科技成果转化·江汉大学专场签约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签约20.07亿元,为武汉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江汉大学以各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会聚了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工程爆破领域学术水平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楚天学者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55人次,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园丁奖”“荆楚好老师”“武汉最美教师”等称号。多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全国高校教师教学与指导技能大赛等活动中获奖。
校因城而立,城因校而兴,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江汉大学广聚校友、企业、人才,根植武汉、情系武汉、倾心武汉,与城市结成更加紧密的同心圆,助力大武汉加速复兴进程。
抗疫救灾勇扛责任使命
在国家危难、人民困难的关键时刻,江大人冲锋向前,勇于担当,时刻等待着党和人民的召唤。
在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江汉大学紧急改建医疗隔离点,累计收治隔离人员773人;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近1000名医护人员积极投身新冠肺炎救治;513名教职工下沉武汉市14个区200余社区,近2000名党员就近开展常态化服务,87名教职工组建120急救中心远程分指挥中心,97名师生参加武汉市流调专项工作队,校医院10人驰援东苑医院;1000余名学子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校友捐赠1800余万元。13人被评为国家、省、市抗疫先进个人,校友夏思思英勇抗疫不幸牺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追授为烈士。
在重大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组建医疗队奔赴现场,先后派出15人次前往尼泊尔、阿尔及利亚、莱索托等国进行医疗援助,派出3人前往西藏、新疆完成医疗援助任务。构建医院帮扶辐射圈,在全市首推“无假日医院”,为百姓健康谋福祉,对口帮扶、技术合作、定点医疗服务达95家。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时期,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该院均派出医疗应急小分队、医疗急救队,前往现场积极参与救治。
江汉大学医学院精心挑选97名师生,组成江汉大学流调专项调查工作队,分赴武汉9个区参加支援流调专项工作。师生们发挥专业优势,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需求,积极组织学院科研力量开展“疫情病原检测实验平台建设”“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治理及影响”等项目的科研攻关。医学生孙甘霖志愿参加核酸检测采样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该校以高校力量与优势助力国家扶贫攻坚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近年来,先后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王庄村、武汉市蔡甸区胜洪村开展结对帮扶,以高校力量与优势,“因地制宜”制定扶贫策略。在学校的全力帮扶下,胜洪村和王庄村在2018年底和2019年先后脱贫摘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江大力量。
深扎武汉 服务武汉 贡献武汉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江汉大学深扎江城土壤,以新型高校智库、人才库,积极服务武汉城市建设与经济文化发展。
成立武汉研究院和政协智库。武汉研究院与武汉市人大、市政协、市发改委、市党史研究室、市社科联、市房管局及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直接服务政府的决策工作。武汉研究院从2016年起,每年联合武汉企业联合会,发布《武汉企业蓝皮书》,填补武汉经济社会研究的空白。同时,该院研究武汉历史,出版《武汉沦陷史》《武汉改革开放口述史 1978-2018》《武汉会战史长篇》。武汉政协智库2021年开展《关于武汉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问题研究》等9项重大理论研究课题,面向全市重大战略决策需求,提出政策取向性建议。
成立专家教授服务考察团。2020年8月至12月,江汉大学专家教授服务考察团对武汉市新港管委会、东西湖、洪山、汉阳、江夏等武汉市11大城区及功能区进行专题调研,考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科技园区和特色社区,商谈校区、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在各区主要领导及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实地走访调研,并开展座谈交流。考察团的创新实践,使学校立足武汉更加牢固,服务武汉更实更细更精准,开创了整合优势学科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该校还设立服务武汉办公室,创办武汉市民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体育场馆,承接各类培训任务。成立校友会、理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与武汉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局和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各类合作协议120余项,形成了该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格局。2012年,该校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称号。
体育赛事尽显江大风采
江大女足书写足球改革“武汉模式”。2001年,江汉大学成立女子足球队,开启高校办女足先河,并成为湖北、武汉唯一一支成年女子足球队。2017年,在女子甲级联赛中,江大女足获得冠军并提前一轮实现冲超目标,2017中国足协全国女足颁奖典礼上,包揽了“女甲冠军杯”等5项大奖。中央改革办督导组一行来校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学校-企业-协会”联合办队的江大女足模式,对江汉大学在女足发展历程上作出的不懈努力给予高度赞许。2019年,女足世界杯参赛名单中,江大女足队员王霜、吴海燕、林宇萍、刘艳秋、王莹、姚伟悉数在列,成为入选人数最多的俱乐部之一。
2020年10月11日,武汉车都江大女足获得女超联赛冠军,这是武汉体育三大球历史上的第一个顶级联赛冠军。武汉市政府在贺信中称赞:“江大女足书写了足球改革‘武汉模式’的新篇章,开创了武汉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充分展现了英雄城市与人民的英雄气概,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注入了强劲动力”。
江大龙舟队屡获冠军。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中,江大龙舟队取得100米、200米、500米直道竞速赛3项冠军,斩获大满贯。在第十九届国际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上包揽4项冠军,成为首支夺得“大满贯”的中国大学生代表队。江大龙舟队不仅在国内屡获冠军,还划出国门,走向世界。参加第二届乌干达龙舟赛,与中非25支队伍激烈角逐,成功卫冕冠军。应邀出席2018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的乌干达副总统爱德华·塞坎迪专程来到江汉大学访问,并为江汉大学龙舟点睛。由台湾铭传大学举办的2019两岸高校龙舟邀请赛上,江大龙舟队再次夺冠,加深了两岸学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增进同胞情谊。
全国率先开办赛车学院,服务武汉汽车产业。2019年6月27日,中国赛车学院在江汉大学揭牌成立,这是中国首家专门培养赛车行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学院。该学院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紧密围绕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教学与研发并进,积极为武汉市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关于打造武汉“中国赛车谷”的报告》被市委常委会报告采纳。2019年9月17日,中国赛车学院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并与25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12月12日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大会开赛,江汉大学赛车赛事服务专业32名学生及相关教师,在赛事中担任助理裁判,为武汉打造赛车之城储备新动能。
在武汉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江汉大学勇于担当、积极作为:高标准改造综合体育馆,确保男排赛事成功举行;4321名学生志愿者参与赛会各项服务,创下服务人数、类别、训练周期多项第一,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为城市争光、为军运添彩。
从女足、龙舟到赛车再到军运会,不仅展现了江汉大学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执着坚持、开拓创新,也向世人充分展现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与青春风采。
“走出学校象牙塔,奔赴社会大熔炉”,按照“集中活动+常态服务”的运行模式,江汉大学近年来持续不断地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通过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与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农村广阔天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江汉大学高擎思想文化旗帜,不断推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加大理论宣讲工作力度,打造与强化了以“江汉大讲坛”“新媒体课堂”“新青年讲坛”和百马宣讲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宣讲活动品牌,并开设《认识武汉》公选课。
该校还注重服务社会精品品牌塑造,打造了一大批江大特色的服务品牌,有武汉市民大学、汤湖美术馆、人体组织库、楚馨社工服务中心、法律义务诊所、清源书店、长江周报翻译、江汉大学口腔医院等。
百舸争流千帆竞,矢志不渝创一流。江汉大学合并组建20年来,以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夯实“双一流”建设,不断加强思想筑基,提升高校服务地方能力,为社会培养、锻造与输送了一大批实干者、奋进者与革新者,为湖北高质量发展和武汉“五个中心”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江萱)
文:刘进 龚雪
图:党委宣传部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湖北日报数字报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110/16/content_13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