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发布者:评估中心发布时间:2024-01-02浏览次数:94

近日,记者从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获悉,该校中国史一级学科去年建设成果丰硕,在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权威出版社著作、CSSCI期刊论文、成果奖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江汉大学历史学专业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史学科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设有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三个二级学科方向拥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现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城市治理与文化传承”的主干学科。作为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基础学科之一,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整合力量上发力,在提高研究水平上着力,使传统学科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5年,中国史学科获批江汉大学“双一流”建设省级一流培育学科,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个。学科发展以武汉城市史为特色,科研立足中国史,聚焦城市史,成果丰硕: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9项;获科研经费1362.45万元,出版学术著作19部,主办期刊《武汉学研究》,在《文物》《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余篇,被《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转载6篇,获省级科研奖3项。研究生获批各类科研创新项目23项获各类奖项百余项,发表论文38篇。


  

举办城市地方学的过去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武汉学高峰论坛


  

举办历史时期汉水入江口及汉水改道研究学术工作坊


中国史学科注重地方史和城市文化建设对策性研究,智库建设与服务社会成效显著。202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律师公会联合会研究汉口房地产与政府管理研究(1895-1937)》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本土华侨教育的观念塑造与制度建构研究(1927-1949)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项目《变动时代中的本土“华侨最高学府”:国立暨南大学研究(1927-1949)著作《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民国卷》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论文《睡虎地汉简<算术>率类算题》《近代汉口茶叶贸易与张之洞茶务振兴》《李应林与抗战时期岭南大学的迁校实践》《整体性与区域性:清前中期中国城市社会风俗的商业化——以汉江沿岸城市为中心》《历代“关防”制度溯源及演变》30余篇在《文物》《江汉考古》《湖北社会科学》《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清代城市人口职业结构的商业化》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民国时期湖北城市疾疫灾害与社会应对》获武汉市社科成果奖。


  

组织编撰出版《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系列丛书


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以研究武汉、服务武汉为宗旨,产生了一大批研究中国城市史尤其是武汉城市历史文化和当代城市建设的科研成果。学科成员编撰《武汉沦陷史》《武汉历史之城建设研究》《武汉文化简史》《新武汉史记1949-2009》《东湖史话》等书籍,指导研究生参与研究。多名教师受聘为湖北省公安厅三风监督员、武汉市政府参事、武汉市政协智库特聘专家、党史宣讲团宣讲员等,积极开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历史文化知识普及工作,近两年达20余人次,极大提升了湖北省、武汉市城市历史文化工作的发展。如涂文学教授围绕“英雄武汉的根与魂”,解码英雄武汉的历史文化基因;李卫东教授“方志讲堂”系列讲座为市民作“武汉政治辉煌发展历程”专题报告;邓正兵教授线上介绍“武汉早期党组织的创建历程”;刘文祥老师在《长江潮流》学社论坛分享了武昌的历史景观变迁等。开展武汉当代城市发展的口述史研究,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新文科建设的号召,集聚全校力量,拓展城市音乐、城市体育等方面的多学科交叉教研、科研探索,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活动。举办城市史研究生研习营,为新时代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培养生力军。